忘了在哪本日文翻譯的書上看到 譯者把Blend翻譯成 "品牌" 看了我都笑到快胃痛啦 它應該是把片假名的blend當成brand吧.
Komodo blend = Timor, Sumatra, PNG各1
看起來很鳥蛋的一個blend 把三個地理相近 特色也相近的豆子混在一起. 應該有很多人覺得這樣的配方沒什麼意義. 另外還有一個也是沒有意義的配方:
Red Sea blend = Yeman, Harar, Sidamo或Ghimbi各1
這 些配方的本意應該都是for drip. 以我自己的亂配的espresso配方為例 煮成espresso時感覺不出什麼問題 可是如果對水成americano或是手沖 就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出來風味很不協調. 不過如果是上述的配方 就沒有這個問題. (這好像是廢話...)
Monday, October 03, 2005
Single, Dobule, 輕填, 重填, overdose, underdose - (2)
其實說起來這些東西真的很難有一個定論 每個人用的濾器 磨豆機 粉量 喜歡的口味都大不相同. 在我的狀況下 可能這麼做是對的 但是換到了你的手法 這麼作可能很難萃取成功.
大 概半年前Barista Magazine剛開賣的時候 我就跑去免費試閱了一本 不過最後還是打消訂閱的念頭啦. 一方面是因為我想這本雜誌主要也還是在介紹各個barista的奮鬥辛酸血淚史之類的 偶而看看打發時間是不錯 可是真正有用的資訊實在很有限. 而且就算他真的跟David Schomer的書一樣 把每個barista怎麼煮的絕活全都告訴我 我想我也不會照著作吧 哈.
Barista的技術是很個人的 是自己在摸索比較中習得的吧.
大 概半年前Barista Magazine剛開賣的時候 我就跑去免費試閱了一本 不過最後還是打消訂閱的念頭啦. 一方面是因為我想這本雜誌主要也還是在介紹各個barista的奮鬥辛酸血淚史之類的 偶而看看打發時間是不錯 可是真正有用的資訊實在很有限. 而且就算他真的跟David Schomer的書一樣 把每個barista怎麼煮的絕活全都告訴我 我想我也不會照著作吧 哈.
Barista的技術是很個人的 是自己在摸索比較中習得的吧.
Saturday, October 01, 2005
mojo coffee
店裡的espresso喝起來比我自己煮得要溫和得多 也要來得酸 crema顏色也比較淡. 真怪 照理說他們用的粉量比我多了4g 不過水溫也比我低了四度就是了... 不知道是烘焙度又換了還是真的單純只是沖煮方面的影響?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